您现在的位置:名师创新成长天地>> 成长园地>>正文内容

且思且行----做与时俱进的匠人

       犹记第一天培训,柏毅教授就用一位家长困惑:“为什么有些孩子,小学数学和科学成绩都不错,后面却学不动了,而有些刚开始成绩不好,后面却能慢慢变好呢?”拉开了整个培训的序幕。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来自中国大部分家长的共同困惑,在这个贩卖焦虑的时代,我们不断想要孩子赢在起跑线,可是如何正确的施力呢?现在盛行的超前教育是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帮助还是阻碍呢?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情绪能力;同感、自尊、自强,可是大数据分析中指出中国的孩子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校外学习时间最长,学习效率却很低……所以其实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做无用功,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关乎这个问题,胡适先生给出了答案,原因是中国缺少科学的教育。真正适应这个时代的能力并不是靠简单背记就能获得,需要经过长时间系统化的培养,作为一线科学教师,利用好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责无旁贷。科学实验在科学教育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科学实验教学,不断将科技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成果融入实验教学。

 

      "善假于物也”,既然实验教学如此之重要,必定需要实验工具来辅助教学。汤金波教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验设计案例,告诉我们数字传感器可为创新实验插上翅膀。所有的创新设计都是基于课标的课程要求和真实课堂教学需要,传感器的使用,让真实的数据得以呈现,激发孩子分析问题的内驱力。传感器种类繁多,而这几天的学习从听闻数字化教学,再到以小组体验式活动初识几类常见传感器,再到实践应用,层层递进的体验活动让我深入体会了传感器带来的便捷与高效。形式多变的体验活动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科学探秘金小——寻找最佳写生地,参培的老师分为十组,打卡金小九景,利用五种传感器测量九个打卡地的生态环境,进而分析所采集的数据,寻找最佳写生地。沉浸式的教学体验,让我们确确实实沉浸其中,在利用传感器高效采集数据的同时,又可借此机会一览金陵小学的美景,而这些“景点”都静心设计了教育的小细节。这样一个既有江南水乡之韵,又有生态和谐之情的地方告诉了我们什么叫“走进儿童世界,培养世界儿童”。我想如果将这样的课程理念带回湖湘大地,我们的孩子定会从中受益。在栖霞基地小学,我们体验了数字化实验设计在声乐、力学等多当面的运用。数字化实验不是为了取代传统实验,陈晨老师告诉我们,传统实验更利于科学概念的建构、教育更应该就是让学生去感受人类发展的历程、传统实验是探究,用于探寻物理、化学等自然规律,而数字科学实验是种应用,两者应是并行。如果要让我们的学生适应这个数字化时代,教师要成为先行者,转变观念,思考如何让数字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是照搬,而应融入自己的思考。与教材巧妙地结合,灵活地运用,设计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模式,开启实验教学的另一扇窗。

 

       我始终觉得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育人。教会孩子对大自然、对生命心存敬畏,用所学守护这个世界,推动世界的发展才是这一生的科学。在《做一个生态瓶》的数字化探究实验中,我们组的生态瓶中“草少鱼多”,用传感器监测到瓶内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溶解氧含量不断下降。处在这样环境中的小鱼异常难受,努力大口呼吸,可还是变得奄奄一息。在生命面前,所有的实验要求和需要的数据都变得不足一提,经过组内的商讨和查阅资料后,我们打开了生态瓶,往瓶中吹气,试图增加瓶中的溶解氧含量来拯救小鱼。之后仙林小学陈老师告诉我们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为了了解适宜小鱼的生活环境,改善小鱼的生活环境,降低死亡率。我想如果学生亲历这一过程,必定会多生命多一丝珍爱,也会体会科学技术是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的问题。

      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在紫金山天文台的参观,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在科技“荒芜”的时代,古人开创科技的先河,从计时器到天文观测数据,无不让人心生敬意。瞻仰历史,带着我们的孩子奔赴星河,要求我们在这个设备齐全,外在各方面条件都适宜现代化社会要更加努力,将几天的学习成果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助力于科学课堂教学。这几天的培训我们看到借用数字化传感器,将许多定性的实验慢慢变成定量,数据越来越精确,孩子们的创造力也越来越强。当然,万物皆有局限,传感器也有它的局限,也就像人说的,已知的越多,未知的领悟也越大,我们不断求知,只是为了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里,开始不去害怕未知。这是一场漫长的科学教学改革,前路漫漫,谦卑求学,沉淀,科学创新我们一直在路上。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