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名师创新成长天地>> 成长园地>>正文内容

让古典诗词绽放原始的美---浅谈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我国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在历经几百年、几千年的文化淘汰,历经几十辈几百辈人的品评玩赏,又几经课本的改革增删,至今仍幸存下来的古诗词,到底应该如何教给学生呢?有的人本着“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传统真理,让学生“百读”下去;有的人则注重实词用法,肢解全体;还有的人泛泛而为,流于表面。这样,诗词当中的美便成为缥缈的、破碎的、肤浅的,学生难以把握真谛,没有正确的审美,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就只能是被歪曲乃至被抽象了的美,那么,如何弥补这一弊端呢?我认为,不要因顾及考试的知识点而放弃了真正的精华,不要因怕学生底子薄而抛弃实在的精粹。要让学生真正体会一下诗歌当中的形象美、意境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完成文学积淀,为其审美观、人生观的塑造打下底蕴。

为了更好地达到以上目的,我认为应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不要孤立地只讲某一首诗词,而要以点带面。例如,初一有《出塞》一诗,在这里,我们可以同时介绍一些边塞诗或描写边塞风光的句子,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关山夜月吸,秋色照孤城”,“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等词句,通过对同一景物,如城、月、山、人的不同描写,既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又可增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把诗人的情感横向联合后,在纵向得到深入,从而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完成审美。

第二,采用情境教学法,用实地实情完成审美。讲解诗歌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闭目,教师以散文的形式去朗读有关片断,带学生去进入一种境界,使其思想得到升华、净化。仍以《出塞》为例,可以这样引导:一望无际的大漠,清冷的月光照着大地,沙石反射的寒光更加凄凉。远处,战火残余的烽烟还在袅袅上升,空气中还弥漫着血腥屠杀的气息,戍边已久的战士几经生死搏杀,现在,却难以入眠,睡眼望明月,思念着故土家园,思念着亲人朋友。“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闱,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战士之苦不言而喻。又如古典文学中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虽篇幅短小,但作者在艺术表现上,却别具匠心,运用一组名词,选取几个富有特殊意义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从而烘托出一个萧瑟荒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这样,就给读者勾勒出一幅特有的秋景图:秋风萧瑟,残阳如血,一旅者骑马踽踽而行,渐渐地远去的是落寞的背影。这种“以文解诗法”既达到养育的目的,又没有“伤美”之嫌,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随时积累,集腋成裘。对古诗词美感的领悟并不是一夜春雨,杏花满树的快捷,它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沉淀到一定程度,才会在某种外因的触发下,一蹴而就,任督能顶,豁然而释,在“质”上达到飞跃,如在讲解课外语段练习时,描写北国的春风,涉及到“千里冰封”的诗句,而写南国的春风时,则引用了“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的诗句,这样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和李清照的《声声慢》,“文诗互补”,事半功倍。再如,中秋佳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苏轼的《水调歌头》,在喜庆氛围中完成审美。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记忆必将会更加深刻!

第四,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即将诗词中的音乐美,还原再现,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完成审美,达到“此时无言胜有言”的艺术效果。如在讲解初一的《过故人庄》时,可以配以古筝等轻音乐去欣赏,在音乐中完成闲适恬淡,把酒畅谈气氛的再现。又如,《渔歌子》则可以通过绘画美再现青山、白鹭、桃花流水的美境。垂钓人风雨不归之情一展无余,何须多言,学生自会进入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佳境,潜移默化中受到古典文化美的熏陶。

至善至美地完成这些,就要求我们教师有深厚的诗词积累,形象的语文表达能力,热爱文学的一颗“衷心”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先有。”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文情”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不为考试所左右,随时随地送给学生一些诗情画意,让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

随着“中华好诗词”等节目的热播,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习古诗词的热潮。我们明白:中学语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担负着不可推诿的责任。让名噪一时的唐诗宋词绽放原始的美丽,继续光耀世界文学宝库吧。

 

学校     宁乡市东湖塘中学    

姓名     叶公鸣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