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共同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家校携手共同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长沙市雨花区天华寄宿制学校 袁昭衍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实践能力非常薄弱,不能清晰地理解困难、不能合适地挑选工具、不能恰当地解决问题。本文尝试通过简单剖析现象、分析原因,找到基本的解决办法,为学生使用工具解决问题提供良好的平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增强实践能力。
关键词:实践能力 解决问题 工具 平台
一、现象回顾:六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科学学习,科学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积累、科学实践能力理应迈入一个新的台阶,但是,现实却非常尴尬,学生暴露出的问题甚至匪夷所思。比如: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为六年级学生提供了多种简单机械学习案例,为学生了解工具、使用工具、探索工具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平台。第一课《使用工具》中,提供了这样一个任务:在一根木条上,钉上图钉、钢钉、螺丝钉,图钉全部钉进木头,而钢钉、螺丝钉各留半截在外,现在,需要把这三颗不同的钉子取出来,我直接将问题抛给了同学,请同学们来帮我解决这个困难!同学们异常踊跃,纷纷愿意表示帮忙。
看似简单的任务,真让孩子们来处理,就有问题了。首先,是工具的挑选,有挑战者挑选钳子、锤子来处理,可是面对图钉却束手无策;当若干个孩子失败后,后面同学知道需要合理挑选合适的工具,知道需要挑选尖锐、细、薄的工具处理图钉,选择十字螺丝刀处理螺丝钉,在处理钢钉时,孩子们思维仍然受到了挑战,到底是选择羊角锤还是老虎钳?这两个工具其实都可以。其次,挑选工具后是使用工具,孩子们没有“杠杆”类工具的概念,只是通过简单的生活经验知道这两个工具可以拔出钉子。在使用中,孩子们将工具悬在空中,没有寻找杠杆类工具的使用支点,结果费尽气力,却很难将钢钉拔出。在多次反复尝试后,个别孩子知道需要将工具搁在木条上(即杠杆类工具的支撑点),再拔钉子,轻松方便也更安全。
通过反复实践,孩子们逐步明白了处理这三颗钉子需要具备的共同特点:1、使用力气,产生用力点;2、拔出钉子,形成阻力点;3、将工具搁在装置上,凸显支点。
二、现象分析:这节课虽已上完,但在六年级四个班中,出现了共同的问题:1、男生普遍对使用机械类工具充满热情,愿意尝试挑战,但热情过度、思考不足、挑选不当、方法不对,使用工具张冠李戴蛮力解决现象屡屡出现;2、大部分女生充当看客,缺乏热情,更没有愿意上台尝试解决问题的冲动,尤其是部分工具不足,男生占据着器材,女生还没有时间和机会去使用,导致女生更是退避得“理所应当”;3、科学解决问题的态度彰显不够,停留在肤浅看待问题鲁莽解决问题的状态,拿到任务,不管三七二十一,随便挑个工具,“动了手”再说,缺乏先仔细观察任务、再仔细观察工具,最后思考什么工具解决什么任务最合适,缺乏了一个“必需”的思维过程!
三、问题解决尝试途径: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中。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长科学智慧,就必须让学生实实在在动手操作,动脑研究,努力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和平台,家庭和学校都得承担起应尽的责任。1、家庭方面,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当出现生活问题需要使用工具解决时,可以有意识引导孩子,不包办所有需动手解决的问题,让孩子接触、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在保障孩子安全情况下,提供机会、工具给孩子,让孩子亲自动手使用工具帮助家长解决问题,既能培养孩子参与劳动的责任感,又能激发孩子使用工具的热情,还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孩子尝试解决更困难任务、使用更复杂工具的信心,一举多得;2、学校方面,首先,需要为学生提供大量安全可用工具,让同学们每人都有机会亲自看一看、摸一摸、用一用两三种工具,只有亲自体验了,学生对工具才有概念、才有认识、才有可能激发其使用工具并解决问题的可能;其次,老师需要为同学们多设置安全性、趣味性、竞技性的挑战任务,扩大参与面,让男生、女生以竞技的形式参与充满趣味的科技任务竞赛中来,儿童天生充满好奇、天生具备争强好胜,如果老师活动设计合理、任务安排合理、参与学生分工合理,那么激发孩子使用工具、探索工具的热情自然能够付诸实践!
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如果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平台,让学生多参与、多体验、多“折腾”、多思考,那么学生的实践能力定会逐步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郁波主编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年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