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名师创新成长天地>> 成长园地>>正文内容

科学教学的知识点创新技法浅谈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这是科学课程标准里描述科学学科课程性质的一段话。无论是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养,还是对他们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提升,或者使其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以及获得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主要都是通过课堂来达成。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课堂围绕着这一目标来设计、组织、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不仅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而由于各地区的差异、课程资源的差异、教师和学生的差异等,使得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一灵活性首先就体现在知识目标,即知识点的学习上。接下来我将从课堂实例出发,从落实知识点目标的教学设计、器材选用、实验方法三个方面浅谈我的看法。

一、创新技法之教学设计——以《冰融化了》为例

《冰融化了》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这课的知识目标为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在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上,即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我采用了情境式教学。

外星人投放细菌弹入侵地球,科学家发现地球永冻层中的远古矿石可以消灭虫族细菌,学生的任务就是解救被冰冻的解药。变课堂为行动指挥中心,变实验为任务式行动,学生积极性很高。

然后根据我的课前调查,我认为学生对如何融化冰块并不需要老师再过多引导,所以我采用了自选器材的方式,只提示了几项实验注意事项便让学生开始了实验(即解救解药行动)。

最后学生以组为单位展示实验记录单汇报实验发现。在汇报过程中,我不断追问“还有用不一样的发现吗?”有小组汇报 “既用了热水也用了吹风机。”我又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回答“这样更快?”“为什么这样更快呢?”学生回答“这样热气更多。”于是我很自然地说出了热量这一关键词,学生也马上理解了热量是使冰融化的重要因素。

因为有任务的激励,学生实验效率高,积极性高,参与度高。课堂的最后,我们又回到情境中,奖励了最先“解救解药”的小组一粒神秘解药,学生带着知识和愉快的心情离开了教室。

知识目标是课堂教学核心的目标之一,如何既有趣味又有效率地完成知识点的传授,是我们教师不变的追求。情景式教学操作相对简单,趣味性和效率性效果明显,从《冰融化了》这堂课的实践来看,这样的知识点创新技法值得多多尝试。

 

二、创新技法之器材选用——以《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例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的内容,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内耳构成,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对于鼓膜知识点的学习和探索,教材上是模拟型验证实验,验证鼓膜的作用是传递空气的振动。

鼓膜的作用我采用了教科书上的实验设计,用气球皮与烧杯模拟鼓膜,用音叉发声靠近“鼓膜”观察“鼓膜”的振动。但是在课前的教师实验和学生的课堂实践中,我发现这样设计有两个问题并对此作出了改进。     

一是“鼓膜”的制作:在第一次课上我是尝试让学生自己制作,发现不仅浪费时间,加上制作不得要领,很多小组或是没能自己制作完成,或是完成之后振动并不明显。于是第二个班级,我尝试着提前制作了“鼓膜”模型,让学生讨论橡皮模拟的是鼓膜的什么部位,为什么要将橡皮绷紧。即能提高效率,又能让学生理解模拟的原理。

二是“鼓膜”的振动:课前我按照书本上的建议用发声的音叉靠近“鼓膜”,发现鼓膜无法产生明显振动。后我试着对着“鼓膜”大声发声,发现鼓膜小有振动,但是也不十分明显。因此我在鼓膜模型上洒了一层薄薄的盐粒,实验发现食盐跟随“鼓膜”振动而跳动明显,但是由于是我对着“鼓膜”大声发声,不排除是口腔气流吹动盐粒。于是我弃音叉选扩音器,用扩音器的音箱部分对着“鼓膜”发声,“鼓膜”振动非常明显,且避免了可能是吐出的气流吹动盐粒的嫌疑。

通过对“鼓膜”的作用这一知识点验证实验的创新和改进,让学生通过更明显的实验现象,更易操作的实验方法,理解了鼓膜在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完成了对“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三、创新技法之实验方法——以《磁铁的两极》为例

《磁铁的两极》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这一课的知识点是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这一知识点教材上是通过第一个活动,研究磁铁什么地方磁力大,来学习的。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本单元第2课《磁铁有磁性》所学的磁铁能吸引铁质的物体这个知识点的运用上,利用磁铁吸引铁质物体的多少,比较磁铁各部位的磁力大小。

教材书用较大的条形磁铁做实验,测量其不同部位磁力的大小,通过数据的比较认识磁极的存在。按照教材上的这种实验方式,测量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要问学生把磁铁分为几个部分。实际教学中,有的小组不一定会分成四部分,有的小组测量了五个位置的磁力,有的小组只测了三个位置,都是可以的。只是测的时候最好要一个位置一个位置地测量和记录,不然回形针挂多了会相互干扰。在操作过程中,要轻轻地挂回形针,有些小组的学生操作过于“豪放”,总是要“重来”。

鉴于这些原因,尽管教材建议的实验方法现象明显,但费时且会有某些位置没有被挂回形针,有失严谨。所以我尝试了使用铁粉的方法,仍然是应用磁铁有磁性的知识点,但是创新了应用方法。将小条形磁铁整个放入到铁粉中,翻滚磁铁。这样磁铁的所有部位都能接触到铁粉,可以比较所有位置的磁力大小。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到条形磁铁的两端吸引了最多的铁粉,越往中间,吸的铁粉越少。所以学生可以画出条形磁铁的磁力分布图,两端磁力最强,越往中间磁力越弱。

从趣味性和对学生合作能力、动手探究能力的角度来看,教材建议的实验方法更优;从效率和全面性角度来看,铁粉的方法更优。在不断的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可以让学生在完成用大磁铁吸引回形针的实验后,再由老师演示操作使用铁粉,作为对磁铁磁力研究的补充实验。既保证了课堂的趣味性也提升了实验的严谨度。而且铁粉这个“新事物”充分地勾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纷纷跃跃欲试。无形中,向学生传达了重复实验、多方法验证的重要性。

    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方法和理念,注意积累经验、加强交流,通过校本教研、短期培训和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使用科学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分析和处理教材。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内容呈现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对知识点的传授、验证、应用都应该是多种形式的。从学生实际和课堂实效出发,不断创新知识点技法,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将科学课堂和小学科学知识应用到科技创新中。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