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名师创新成长天地>> 成长园地>>正文内容

论文——常写教后感——教学更有效

内容提要:教后感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被忽略或流于形式。本文结合教学中的体会,从教后感的视觉和方法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教后感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影响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间蕴涵着深刻的科学规律和教学原理,因此说教学是一门学问。叶澜教授就提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后感,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就告诉我们,面对教学,教师应该要多学、多问、多实践、多思考,通过学习与研究从理论上理解教学原理,在实践中贯彻教学原理,从反思中总结教学原理,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科学教学中的教后感作为教案后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绝大部分教师都能认真对待,但也出现一些怪异现象,如把教后感变成了一些公式性套话:本课学生反映良好(一般),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重点学生有待理解巩固等。像这些教后记就缺乏针对性,显现随意性,流于形式性,而做任何事情一旦流于形式,其积极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造成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少数教师对自身的要求不高,以为教完一课就算完成相关任务了,可以放松一下,准备下一课,每天在应付的心情下工作,不愿打破教学程序的思维框架;2、缺乏一定的钻研性,偶有零星思想火花,也曾激动了一阵子,真的动起笔来,苦于思索,苦于钻研,掷笔作罢-----大概是惰性心理产生了作用吧;3、曾经写了几篇教后感,看看无新意,就心灰意冷,之后便越写越短,缺少恒心、耐心;4、忙于备课,批改作业,以为多干一些实际工作,少做些“空头文章”;5、写了教后感,体味不到教后感的甜头,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诸如此类,往往使教后感的意义落不到实处。之于以上原因,让我们一起来谈谈科学教学中教后感如何落到实处吧。

一、及时捕捉教后闪光点,激活教学方法

每堂课无论成功与否,都或多或少地倾注了教师的心血。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师自然领悟到课前所设计的哪一环节是与教学实际相一致的,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初现令人惊喜的教学效果。如果把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及时捕捉,以教后感的形式进行认真整理,那么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就会令教师信心倍增,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将其灵活运用,激活教法,就有助于形成个性化的特色教学方法。如本人在上课时就设计有“练习”环节,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依据、“缘由”等,有时学生回答完提问以后,我会进一步追问“你为什么说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你们是怎么电流能产生磁性的?”“你是从哪几个方面分析得出的?”“你是根据哪一步得出结论的?”……我认为教师的一系列追问,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培养思维品质,掌握学习方法,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原由认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这种追问的方法,就是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就是意在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与知识深入对话,以达到深刻领会,效果较好。

二、促使青年教师早日成熟,不断提升老教师的教学品味

刚步入教坛的青年教师,往往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而缺乏讲课的实际操作经验,他们的理论与实践运用在教学起始阶段弄不好就会脱节,造成事倍功半的局面。青年教师如果及时进行教后感的整理,就可以把教学环节上疏漏之处加以归纳、分析,找出病症,使自己早日成熟。同时,一个成熟的教师也需要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如能在教学实践中及时记下不足之处,对教学工作中的缺憾进行理性思考,老教师必将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使教学工作锦上添花。如本人在教“相貌各异的我们”时,首先用出示一些明星的照片和班上同学的照片,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发现虽然有时部分性征相同,但像貌差异却很大,于是我便设计了一个统计表,分别调查双眼皮、单眼皮、有耳垂、无耳垂、前额“V”发尖、前额平发际、下颌中央有沟、下颌中央没沟、舌头能向内卷曲、舌头不能向内卷曲等共10个性状。我在第一个班的教学是给每个小组分任务,全班共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统计一个性状,然后全班汇总,结果在统计的过程中,学生很没有序,整个教室一团糟,很显然这种分工不合理。课后,我仔细的琢磨,如何使课堂的调查活动更加有效、高效,找出了一条比较合理的方法。于是上第二个班时,我把班级同学分为6个小组,让他们统计本小组同学的这10个性状,完成任务后到黑板上记录下来。这样的设计很快地并且有序地完成了调查任务,但一样的出现了问题,如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同学的眼皮是一单一双的,不知道统计在哪里。通过课后的反思,其实在设计表格的时候考虑要更加科学合理,具有严密性,应该在表格的后面加上一栏“其他”。通过课后的整理归纳,我在以后的相关教学中就注意了这些问题。因此,不管是刚上讲台的新教师还是有经验的老师,及时地进行课后的反思,并且及时地记录下来,确实会形成教学经历中的宝贵财富。

 三、积累第一手资料,向科研型教师迈进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有机整体,不可能按部就班地以课前设计为程序。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师有时会灵机一动,产生于有益于教学的创新灵感,它们稍纵即逝,课后如不及时整理就只能付之东流;同样,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把头脑中那些独到的见解挖掘出来,完善教学过程,激活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如果我们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把每堂课中师生双边的得失通过教后感形式及时整理出来,积累第一手资料,会有效的帮助教师探索教学规律,从而逐渐向科研型教师迈进。见诸报端的教研论文大都是对教学个案深入思考提炼而成的。

 如本人在教学中从小处着手,处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及时将它们记录下来,在教学实践中完善,收益匪浅。创新常表现为对别人观点的否定与超越,我就常常鼓励学生超越情境,在科学领域里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其实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问题也会使老师迥住,比如在学习“环境保护”时讲道了沙尘暴,有学生就提出:“事物都有两面性,沙尘暴难道就是有百害无一利的吗?”问得我也一时答不出来,就鼓励他们和我一起回去查找资料,下节课交流。最后大家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沙尘的沉积造就了黄土高原;沙尘能作为成云致雨中的凝结核;沙尘暴能缓解酸雨等。又例如,在教到“铁生锈”时,在引导学生进行铁生锈条件的探究时,我尝试了两种教学方法:一种是出示一些预设好的对比实验的图片,然后让学生通过通过图片展示的现象去思考得出铁生锈的条件;另外一种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分析来得出铁生锈的条件。结果是前者教法可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及较强理论推导能力,但动手能力太差,创造力得不到充分发展;后者教法则侧重于培养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自己的独立探究获得结论,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行教后感的整理,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迅速及时地记录每堂课中的得失,既要有课后,也要有课前、课中的心得体会: 二要用心写好每一篇教后感,针对性地写下所感、所想、所悟,既要重视科学知识的趣味性,以强化学生记忆,也要重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以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要持之以恒,不断深思,并进行理论思考和教学研究,也可以通过不同阶段自我教学情况的比较来评价自己的教学; 四要在每章节加以整理,形成有独特个性的教后感,为以后教学作参考。五学生学习愉快或困惑,是我们反思的基本源泉,为什么学生学习会愉快、轻松或困难,怎样使学生学习更轻松愉快,怎样使学习解除困难,我该怎么做,可通过问卷或谈心让学生说说心里话。

    一个人即使工作30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30次重复。只有将实践中的问题与理论结合起来,把特殊的问题归纳到一般化,问题和经验经过提升和拓展,再到实践中去检验,才能不断提高教后感和教学的有效性。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