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名师创新成长天地>> 课题资料>>正文内容

知识点创新法——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课是电学单元的起始课,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认识到电荷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之中,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并了解到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静电现象,但并未对静电现象做过深入探究,对于静电现象产生的原理知之甚少,而且四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仍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比较薄弱,对于电荷这个抽象的事物比较难懂,因此本课利用模拟视频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2.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

2.教学难点

认识正负电荷

四、教学准备

纸片、橡胶棒、尺子、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玻璃杯、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根“钓竿”,一条纸鱼,一个玻璃杯,谁有办法用“钓竿”把鱼“钓”到杯子里面吗?

生:尝试

师:棍子摩擦后把纸鱼粘了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摩擦起电/静电

师:对,同学们说到了,这就是静电现象。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还有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预设回答:闪电、脱毛衣时发出噼啪声、尺子摩擦后吸引纸屑、.......)

师:出示课件播放更多的静电现象。

3.大家非常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静电现象,其实早在西汉末年,我国就有“玳瑁吸芥”的记载,玳瑁是海龟背壳制成的很漂亮的一种装饰品,古人玳瑁用丝绸擦过之后会吸引微小的灰尘。这是最早时候人们对静电的发现与描述。

总结: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发现生活中静电现象随处可见,而且它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三、认识不同的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认识电荷

师:“静电存在于周围的一切物质当中”,大家对这个结论有疑问吗?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很多物体没有表现出静电现象呢?(如气球没摩擦前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1)全班交流

2)出示课件视频,认识正负电荷:原来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师:一个物体,负电荷等于正电荷时不带电,那当一个物体正电荷多于负电荷时它带什么电呢?当负电荷多于正电荷呢?(学生猜测)

2)出示课件: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如果正电荷数量多于负电荷数量,就带正电,如果负电荷数量多于正电荷数量,物体就带负电。

明白了吗?

2、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1)课件出示:

任务一:用气球反复摩擦头发,再将气球靠近头发。观察现象。

活动二:用头发分别同时摩擦两个气球,然后使两个气球相互靠近,观察现象。

2)讲解活动要求,学生动手操作

3)汇报、整理分析

如果气球和头发摩擦后,气球带负电荷,头发应该带什么电;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吗?(教师随机板书)

两个都和头发摩擦后的气球带什么电,当它们相互靠近后,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教师随机板书)

师:仔细观察图示,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板书: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三、应用

师:人们掌握了静电现象的规律,让它服务于我们。例如静电除尘(教师讲解)

你觉得在哪些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静电?你能设计一个装置吗?

六、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