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小灯泡》课堂实录及评析
点亮小灯泡》课堂实录及评析
长沙市实验小学 魏灿
执教;魏灿 点评:长沙市实验小学科学教研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利用电来点亮一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科学探究:连接简单电路。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总结点亮小灯泡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科学的分析问题,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准备:模拟电流在电路中流动的课件
学生实验准备:小灯泡、一节1.5v电池、两根导线、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情境导入:
师:两个旅行者洞穴探秘遇到麻烦了。什么麻烦?原来有两个旅行者在一个黑暗的洞穴里把手电筒给弄丢了,可他们中一个人手里还有一节电池,一个人还有一个灯泡和一根导线。你能帮助他们点亮小灯泡,使他们走出洞穴吗?
生:能
师:我给你们准备了一样的实验材料,你们试一试吧!
出示课题:点亮小灯泡
点评:故事情境导入,简洁明了,开门见山,很好地把握了课堂的主线。“两个旅行者洞穴探秘遇到麻烦了,什么麻烦?原来这两个旅行者在黑暗的洞穴里把手电筒弄丢了,你能帮助他们点亮小灯泡,使他们走出洞穴吗?”通过故事使学生明确活动任务,并且集中精力想办法点亮小灯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乐趣。
二、 亲历探究,点亮小灯泡
1、学生亲历探究实验
师:在做实验之前,我先给大家一些温馨提示,请看大屏幕
(1) 点亮小灯泡的电池是1.5v,不会有触电的危险
(2) 拿到实验材料就开始实验,听到音乐声则停止实验
(3) 将自己的连接的方法记住并准备好到展示台上进行汇报。
生:用各种办法尝试点亮小灯泡。
点评:在此环节中教师不告诉或者不“教”学生怎样点亮小灯泡,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鼓励他们亲历探究,当他们成功之时,会对自己学好电路之时的能力产生信心。当然,在不明白原理的情况下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绝大部分学生不能点亮小灯泡,但也不排除少数生活经验比较丰富的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能将小灯泡点亮。此环节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2、交流探究成果
生:(音乐声响起)生停止实验
师:你们把小灯泡点亮了吗?
生:(不做声)
师:让我们看看你们都想到了哪些连接方法?
生:上展示台汇报小组的连接方式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图示的方法把学生的连接方法在黑板的左侧进行板书(一样的不重复板书)
师:黑板上展示的连接方法小灯泡亮了吗?
生:没有亮
师:你们还能不能找到其他连接方法点亮小灯泡呢?
生:能
点评:此环节学生因没有点亮小灯泡有些吃惊,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却没有做到,此时应适时鼓励一下学生,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了节省时间把学生点不亮小灯泡的方法都板书到黑板上,避免学生无效地重复实验,同时,也为了给学生总结经验,为后续成功点亮小灯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深入探究,再次寻找点亮小灯泡的方法
师:老师再给你们一些时间看看你们能不能避开黑板上这些方法,再找到其他办法点亮小灯泡。
生:开始实验
生:(两分钟过去,有学生举手)我们点亮啦
师:(走近)你是怎样点亮的?(生展示)真棒!看看还能不能找到其他办法?
(越来越多的组点亮了小灯泡)
师:(走近一组学生)你能不能去帮助一下现在还没有点亮小灯泡的同学?
生:相互帮忙点亮小灯泡并找出不一样点亮小灯泡的方法。
点评:此过程设计成为本课的一个亮点。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不是死板地将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再次探究,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体现课堂中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
4、再次交流探究成果
生:(音乐声响起)生停止实验
师:你们把小灯泡点亮了吗?
生:(兴奋地说)点亮了
师:让我们看看你们都是怎样把小灯泡点亮的呢?
生:上展示台汇报小组的连接方式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图示的方法把学生的连接方法在黑板的右侧进行板书(一样的不重复板书)
师:这边黑板上展示的连接方法小灯泡亮了吗?
生:亮了
师:为什么这边(指左侧)连接小灯泡的方法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而这边(指右侧)连接小灯泡的方法却使小灯泡亮起来?对比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左侧的好多都没有连成一个圈,右边的全部都连成了一个圈。
师:也就是说,你认为要使小灯泡亮起来,小灯泡、电池、导线必须连成一个“圈”?
生:是的
师:非常棒!上节课我们学过要产生电流必须让电荷在物质之间不断地流动,要得到持续的电流必须有一个电荷流动的路径。这个“圈”就是我们电荷流动的路径,当然,科学的说法不能叫做一个“圈”而是叫做“回路”(板书:回路)。
生质疑:左边第二个(指构成短路的电路)也构成了一个回路,但是,小灯泡也没有亮起来啊。
师:首先表扬你用到”回路”一词,说明你听课非常认真,再次表扬你这种善于观察的精神。
师:为什么呢?我们首先来对比一下这两种连接方法(一种是导线直接连接在小灯泡的底端,一种是导线连接在小灯泡的螺旋金属外壳上),我们看到这两种方法唯一不同的就是导线的连接位置不同,一是导线直接连接在小灯泡的底端,一是导线连接在小灯泡的螺旋金属外壳上,为什么一点点位置的不同就会导致小灯泡不亮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小灯泡解剖了,看看里面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好不好?
生:好
师:在展示台下面解剖小灯泡。(学生亲生经历会比看图片印象更加深刻)
师:你能用语言描述小灯泡内部结构
生:把看到的说出来
师:总结,通过观察小灯泡内部结构我们可以发现:一根金属架从上往下,再折回翻过金属片往外;另一根金属架竖直向下穿过褐色琥珀状物质;两个金属架的末端均用焊锡点固定。
师:出示解剖的灯泡并出示完整的灯泡构造图。(展示,特别是画出两条线,表明末端的焊锡点,因为这是电流在小灯泡中的出口和入口。)
师:现在我们随便拿同学两种电路连接方式看有没有给电荷提供这样一个可以流动的路径?
师:拿出粉笔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画出电流路径。
师:你能解释为什么这张图中的小灯泡不可以亮,而这一张图中的小灯泡可以亮起来吗?
生:(待老师画完)生回答。
师总结:所以要点亮小灯泡,电池、灯泡、导线必须形成完整的回路。(板书:在“回路”前板书“电池、灯泡、导线必须形成完整的”)
点评:此过程看似在给学生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际上老师在回答学生疑惑的同时将本课要掌握的科学知识融入其中。对于在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时,现场解剖小灯泡。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这种亲身经历会比看图片映象更加深刻。
三、 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怎样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点亮小灯泡,如果再给你们一根导线或者一个小灯泡,你还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
师:(给每个组分发一根导线)让我们用两根导线再次尝试点亮小灯泡,看哪个小组的找到的连接方法最多。
生:开始做实验
生:(音乐声响起)生停止实验
师:你们把小灯泡点亮了吗?
生:上展示台汇报连接方法。
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请还没有汇报的同学下课后可以和同学和、老师交流下。请注意,如果你在家里进行实验的话,不要直接使用家中插座上的电源,以防发生触电事故。
点评:老师最后一句提醒的话虽简单但很重要,科学探究必须以保证安全为前提。
总评:
本课教学有四大亮点:
一.教学内容合理。老师在设计教学时,没有局限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别具匠心地处理。整个课堂由问题提出、问题探究、整理分析、知识拓展四个部分构成,没有死板的说教过程,将科学知识融入探究过程中,体现科学以探究为核心的宗旨。比如:用故事情境导入。“两个旅行者洞穴探秘遇到麻烦了,什么麻烦?原来这两个旅行者在黑暗的洞穴里把手电筒弄丢了,你能帮助他们点亮小灯泡,使他们走出洞穴吗?”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同时,也体现了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
二、 教学过程打破常规,先让学生动手试一试亲历探究。教师在不告诉或者“不教”学生怎样点亮小灯泡,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不是急于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鼓励他们寻找原因,共同合作,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当学生成功解决问题之时,他们会对自己学好电路的能力产生信心,更激发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积极探究的兴趣。
三、 将学生的汇报用版图的形式,直接在黑板上黏贴。用这种形式一方面是能很直观的将学生汇报内容反映到黑板上,另一方面又能为后续教学提供方便,同时还能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四、 在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时,现场解剖小灯泡。因为考虑到安全问题,不能让学生自己现场解剖小灯泡,但为了实验的科学性、真实性,教师在展示台上解剖灯泡,更能吸引学生的真实性,学生的这种亲身经历会比看图片映象更加深刻。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