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身份,不一样的感悟 ——记2021年南京市东南大学小学科学数字化教研培训心得
培训是对教师最好的福利,学习是对自己最高的奖赏。在湖南省肖宗文科学芙蓉名师工作室肖宗文老师的组织下,我有幸加入了由东南大学承办的2021年小学科学DIS数字化教研培训项目。
从6月2日到6月9日长达8天的时间里,我和36位来自长沙和郴州的老师一起在南京参与了学习,收获多多!借此机会感谢肖宗文老师给我提供了这样一次培训的机会,感谢天心区湘府英才小学胡雪滢校长对我参与培训的大力支持。
培训中,我有着不同的身份,包括培训学员、小学科学老师、学习小组组长,接下来我将从这三种不同身份来谈谈本次的培训感想。
一、作为一名培训学员
1.教学理论指导
柏毅教授给我们带来的主题为“大概念指导下的科学教育”的专题讲座。首先,柏毅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科学素养的几个国际评测体系的区别和联系,这些国外的评测为中国建立自己的评测体系提供了参考。接着,他重点介绍了大概念、跨学科概念的内容、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数字化实验教学等内容。新版的科学课程标准即将出版,他提醒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柏教授带着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小学科学和创新,他点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先慢后快的过程”,听了他的讲座,我不自觉地再次审视自己作为小学科学教师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6月3日下午,江苏省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树人学校物理教师、南京初中物理中心组成员汤金波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主题为“基于数字化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应用——以初中物理学科为例”专题讲座。汤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传感器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的实例,接着用温度传感器做了几个有趣的小实验,包括测量蜡烛内外火焰的温度、酒精汽化及加快蒸发实验和传统传导实验的再改进。
汤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创新实验研究深入、善于提出问题引导我们思考、享受传感器创新实验研究,他的个人魅力感染着在座的每位学员,即使是全神贯注地连续听3个小时也不觉得疲惫。还记得他分享吃西瓜不流西瓜水的小故事,全场笑得前仰后合;还记得他说“创新中要做到有中求优、优中求简、简中求本”,话虽不长,但内涵丰富;也还记得他给我们教师的建议,要“敢于上课,乐于写文章,乐于创新”,总感觉他是对着我说的。
2.借助器材体验
6月4日全天,在DIS研发中心百研工坊团队的老师们指导下,我们在文园宾馆会议厅体验了力传感器测量钩码的重力、磁感应强度传感器测条形磁铁的磁场强弱、心率传感器测不同状况下的心率、温度传感器测拳心温度等等,我们边体验边学习了31种传感器和DIS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我们动脑动手、组内团结合作开展了探究实验,包括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热在圆片上传递、电磁铁的磁性等,体验了借助数字传感器给实验带来的便利,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也将器材进行了改进。最后,在柏毅教授的提议下,老师们即兴用牙签、橡皮和吸管搭建抗震塔台,思维的碰撞,惊喜连连,最后五个大组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6月5日至6日,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南京市金陵小学,开展了一系列扎扎实实的教学设计实战,包括以“探密金陵小学 寻找绘画写生地”和“做一个生态瓶”为主题活动及一系列传感器在物质科学领域课程中的应用活动。
在运用传感器进行实操实战的过程中,我发现借助数字传感器进行小学科学实验,可以简化实验操作,降低实验难度,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话实验也更严谨。比如,在生态瓶中加上传感器,学生就能测出的生态瓶中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含量、水的PH值,从而实时监测小鱼的生活状况探究热水降温的规律。又如,探究纸的结实程度实验,当需要比较的纸结实程度相差不大的时候,如果采用教材中介绍的实验探究,需要多次尝试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而课堂时间有限,这样影响了课堂效率,借助力的传感器进行实验可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借助温度传感器探索热水降温的规律实验,它能自动测量并记录下温度,能解决因实验时间长易开小差从而造成错过记录温度的问题,也同时降低了实验操作难度。
不过,个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实验只要是借助了传感器就一定更好,实验创新时老师们要合理利用,不能滥用。比如,探究金属的热胀冷缩实验,需要学生转换到力的角度去理解热胀冷缩,加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还有,学生在刚接触温度计的使用时,应该尽量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了解温度计热胀冷缩的设计原理,熟练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如果学生过早的使用温度传感器,观察到的仅仅只是电脑上数字的变化,缺少体验使用温度计的过程,反而会阻碍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
3.教学设计实战
6月7日全天,我们全体学员一共分成了五个大组在文园宾馆会议厅进行了DIS教学实验设计实战。
我们第五大组一共六个学员,我们设计的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内容,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3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通过温牛奶生活情境的导入,提出问题——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的温度会如何变化。紧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将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借助温度传感器测量水温度的变化。我们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借助温度传感器代替传统温度计实时测量水的温度变化,这是因为:整个实验所需时间长,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稍一开小差就可能错过一次温度记录,造成实验记录不准确。借助数字化实验设备温度传感器可以在电脑上时时显示温度,并且把实验数据绘制成图像,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让实验数据一目了然。
本次实战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大组的教学设计。他们在设计《神经》这节课时,借助了光电门和光栅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展示时重点汇报了器材改进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器材还有改进之处,但也带给我一些思考。要想设计出一节有意思的课,选择日常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进行改进、创新,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
二、作为一名老师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我在设计课堂教学、理解学生行为、培养科学思维方面有一些感悟。
1.设计课堂教学
当我转换了角色成为一个学生去上课时,我发现体验式、沉浸式的课堂更吸引学生。比如,以“探密金陵小学 寻找绘画写生地”为主题的沉浸式课堂,我们户外测温度、湿度、风速、光照强度,欣赏美丽的校园,感觉完成课堂活动更像是有目的的旅行,乐在其中。
如果老师课堂中举的例子有趣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兴趣会大幅提高。比如,汤金波老师讲了一个自己吃西瓜不流西瓜水的例子,细致描述自己边吃西瓜边吸西瓜水的情景,逗得我们笑得前仰后合。
2.理解学生行为
上课时,学生偶尔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作为老师我们可以进一步去了解其背后的原因,站在他们的立场,理解他们的行为,给予更多的包容。
在做生态瓶的制作和测试实验时,我们小组做的实验是对照组,鱼缸里只有5条小鱼没有水草。小鱼在密封的鱼缸里住了一晚上,有一条已经死亡,一条只能侧着躺在水面上呼吸,其他几条拼命的往水面游以求更多的氧气,而电脑屏幕中显示鱼缸里氧气量一直在下降、二氧化碳量持续升高,我们都情不自禁的打开了密封盖、中途停止了实验,那个时候感觉实验都不重要了,拯救小鱼才是当务之急,我想如果是学生在做实验,肯定也会这样做。
3.培养科学思维
实验时,有时候会出现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不同的情况,教师应抓住教育的契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一步步引导学生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做“热在圆片上传递”的实验时,理论上是离火焰最近的地方升温的速度最快、离火焰最远的地方升温的速度最慢,温度应该是A>B>C,但实验数据显示的是使温度A>C>B。我们再次做了两次实验,发现每次实验都是这样。这时候我们进一步观察实验环境,发现了C点旁边有一个用来挡风的书,我们猜测是它使得圆片上方产生了热对流,引起了C点的温度比B点高。于是我们拿走了挡风板,一段时间后B点的温度比C点高。我们找到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解决了问题。
如果课堂中其中一组学生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这样去做,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做为一个组长
培训中,我有幸被选为第9小组——张三组的组长,组员还有张显华和张雨知。听讲座和实操体验中,我们都是全员参与、每个器材全部体验,不需要分工合作。但在教学设计实战时,我们组内必须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任务,我就感受到了我作为组长的经验不足。我要思考和努力发展的是:作为一个小团体的领导者,如何带着大家分工合作,提高团队合作效率,积极发现组员的个人特长或需求,让组内每个成员得到成长。
培训只是学习的第一步,重点是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思考的是:课堂上,根据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需要创新性的选用DIS器材;在课后,利用DIS器材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发明。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