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名师创新成长天地>> 名师对话>>正文内容

建立在探索基础上的中小学数学教育

建立在探索基础上的中小学数学教育

  要:中小学数学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针对其教学形式传统的问题,对“情境—问题”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其基本内涵、教学目的、基本模式和应用要求。这就类似于一个系统的平台,教师和学生作为该系统的两个模块,载入该平台,以书本上的知识作为一个载体,构建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数学桥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关键词:现状;“情境—问题”教学;应用要求

引言 数学的抽象性,使得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存在着各种困难,现今,中小学教育还存在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情况,这加大了数学的学习难度。中小学“情境—问题”数学教学,将学生作为模块代入系统,完全进入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通过与数学的各个知识点联动,一边学一边玩,在认识的过程中打基础,在联动的氛围下拓展认知与运用知识。

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1.1  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成果

    通过不断改革,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体系,朝着科学、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我国的教学,基本以精讲多练为主,从教学系统层面讲,它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库和知识面,在国际数学教育获得一致好评。同国外的学生进行比较,我国学生书面解题能力较强,学习勤奋,吃苦耐劳,能够克服艰苦的学习环境。

1.2  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2.1  教学资源分布极其不均

经济的发展带动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交通便利,因此,在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上,都比农村的学校要先进许多。部分农村学校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其教学质量不容乐观,我国农村的学校只能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要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还要努力很长的一段时间,且农村数学教师整体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现今,由于数学发展的飞速与教学设备的更新严重滞后不协调,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合理,使得学校这个平台无法发挥最大的功效,也为学生的学习加大了难度。

1.2.2  教学形式传统

爆炸式的知识增长与教学方式的滞后开始出现脱节。站在普世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学的评判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升学率,使用传统的讲与听的模式,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堂听,然后记忆,成为学习的常态,思考的过程就越来越少,提不起兴趣,对于所学的知识印象也不深刻,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缺乏自我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不敢大胆去尝试,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马上询问老师,甚至直接依赖参考答案,时间一长,就会养成不好的习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没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强调对公式定理的记忆,忽视其推理过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任务式教授,却忽略了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老师把教育学生只是看成了工作,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学生把对数学的学习,看成是任务,缺少兴趣,慢慢地,便开始讨厌学数学。

1.2.3  教学评价方法片面

    对一个学校而言,评判的角度往往是学生,教师的责任并不突出,压力导向使得学生只在意功课的考试分数,而忽略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面临着越来越频繁的考试,形式单一,难度也较大。分数成了对一个学生优劣的硬性标准,认为考试考的好的才是好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科拓展。

中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的概述

2.1  基本内涵

    “情境—问题”数学教学的构建过程是以现实生活为平台,设置情境,导入学生进入情境,面临问题,发现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学生不再呆坐着,被动地接受,而是直面现实存在的问题,需要他主动地发现问题,这与学生直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发现到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多渠道多方法的去获取知识,不拘泥于书本,到互联网或社会实践中去学习。

2.2  教学目的

    “情境—问题”数学教学的宗旨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换成知识的创造者,进一步整合所学习的知识并衍生出新的认识和能力,让学生能拥有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制定方案等一系列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创新和知识应用也大有裨益。

2.3  基本模式

2.3.1  创设数学情境

    以现实生活建设平台,以数学情境为模块,以书本知识为基础展开学习。

2.3.2  提出数学问题

    面临数学学习或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某个现象及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

2.3.3  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对自己或他人提出的问题,查阅资料,运用并解决

2.3.4  注重数学应用

    注重学生将知识融入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的应用要求

3.1  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也要尊重学生,要一视同仁,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发扬教学民主,并且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且在教学中,要适当地添加德育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还要注意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上课前,教师要仔细分析课本上的知识点,设计好上课的环节,做好教案,有时候还要根据课本内容的需要,制作PPT,上课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可以适当地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或故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要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以现实生活建设平台,以数学情境为模块,以书本知识为基础展开学习。例如在学不等式的时候,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创设情境,“电影十点开始,小霖和小贝9点从家里骑自行车出发去电影院,已知电影院距离家里15千米,自行车匀速行驶,要在10点之前到达电影院,自行车的车速应该满足什么条件?”,以贴合日常生活的情境,把学生导入到课堂学习这个大舞台,让学生从听课的配角转换成主动学习的主角。做题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要灵活运用“情境—问题”的学习链,重视及时评价,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信,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3.2  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教师。上课的时候,要紧跟课堂教学的节奏,有疑惑的地方,及时向教师提出,或做好标记,下课询问教师。尽量不要把今天的疑惑留到明天解决,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一个良好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好。要使自己真正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认真听教师讲解,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做好课堂笔记,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好作业。

课堂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以现实生活建设平台,以数学情境为模块,以书本知识为基础,引发学生思考,主动进入课堂的学习中。例如,学习平行线时,师生共同猜想、验证得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然后,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其他的性质。

 

这样就得到了平行线的另一个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类似地,可以得到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结语  中小学数学教育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国家对这方面的改革也越来越重视,课堂上,即使教师非常优秀,课程内容设计的非常好,但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和积极配合,也不能称之为一节优秀的课,因此,课堂上学生的参与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课本内容,结合生活,创造情境,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对“情境—问题”数学教学的研究和探讨,提高了我对自己和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理解,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为今后从事中小学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施文光.数学“情境—问题”教学与抛锚式教学之比较研究[D].云南昆明师范大学,2006.

[2] 曾小平.基于探究学习的数学“情境—问题”教学[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6.

[3] 侯英.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D].贵州贵阳师

     范大学,2006.

[4] 杨孝斌.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研究探析[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4.
[5] 吕传汉,汪秉彝.再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2

     11(4)74-75.
[6] 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20
[7] 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2-33
[8] 张晓燕,李唐海,赵丽.当代数学教学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24-31.
[9] 
颜丽娟.中小学
数学“情境—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性的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6.
[10]
郑雪静.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性[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6.

 

宁乡东湖塘中学

                                                            

1994.05

18874036798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