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名师创新成长天地>> 创造园地>>正文内容

科学课堂上有效的科学探究

进入小学任教,还是一名需要学习的年轻老师,前两年,任教五六年级,今年开始任教三年级,对于科学课堂上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也是我一直在探寻的。

记得第一次公开课,上的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材中仅仅是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地形和认识地形图。而在40分钟的教学中,要显得不那么空洞,我加入了很多课外知识,让学生练习、看视频答题,还加入了评价机制,课堂气氛的确很好,学生也很积极,知识内容页贯彻的很好。但是上完课之后,一反思,发现自己整堂课中探究性学习体现得很少,学生都是跟着老师跑,稍微有点探究的眉头又被打压下去,所以是一节不合格的科学课。

在这几年的实际教学中,有时指导不是过少,就是过多。有时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简单的提出一个任务,提供一些材料然后就让学生开始自主探究,所谓放开的羊吃的饱,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使学生感到手足无措,很难有大的收获。有的时候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周密的安排,对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探究前一一展开讨论,各个击破,力求探究活动中学生能顺顺当当,不出纰漏,探究活动看似高效,其实学生只是在机械地执行一个严密的计划,老师步步为营的预设使科学探究这种挑战性的活动成了毫无悬念过程,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失败中寻找原因的机会。

科学课肯定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在教材上基本都是统一模式:问题——方案——实验——结论。而在课堂上,学生都秉承了这一程序,都根据实验得出结论,但这算的上真正的科学探究吗?

记得在一次五年级下册《热》这一单元,《金属热胀冷缩吗》这一课,这节课是纯粹性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学生知道了水,空气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金属呢,就要设计实验来探究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当老师给出材料之后,学生的实验方案很快也出来了。各个小组的方案大同小异,先加热铜球。等温度升高之后看能不能穿过铁环。小组很快完成了实验,得出了结论:金属热胀冷缩。

到这个时间段,一般老师就认为探究结束了,达到了教学目标,因为学生完成了整个探究程序。我当时也是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做的。在这节课上到第三个班的时候(我当时任教7个班)。有个学生由于做实验速度比较快,就在课堂上多做了一步,将铜球和铁环同时加热,结果,铜球还是无法通过铁环。这时学生疑问就来了,不是金属热胀冷缩吗?那么同时加热了,都膨胀了,铜球应该能通过铁环啊,但实验却否定了。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的问题很容易解决,我当然知道是金属的热膨胀系数不一样,选择铜球也正是铜的热膨胀系数大这个道理,所以在后面的班级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想到这方面,我也会提示学生去动手做做,告诉学生不要被教材的程序固定,在安全允许下,可以自己独创性的去尝试,去思考。

但是这个学生的经历,也给我上了一课,让我开始懂得真正的实验探究课需要发散学生的思维。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果一个老师在科学的实验探究课上,只是根据教材的程序,如何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等等,这不是真正的科学探究课,即使学生都动手了,实验了,但思维却被禁锢了,没有得到发散,学生只是完成了一个任务,而没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这样的科学课将是落后的。也不是真正意义的高效课堂。

经过几年的教学,每当在实验课中,我总要给学生一些空间去发散,学生也总要给我一些教材之外,课堂之外的意外惊喜。课堂之内的探究只是开始,得出基本结论之后想到的,去延续探究的,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探究。学生的思维才会慢慢发散,科学课才会进步。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