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
摘 要: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综合的科学素质。但是,课本中安排的实验,有时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时,就需要师生一起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与创新。在这个过程,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甚至是废旧物品来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对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并学以致用。
关键词:呼出气体 吸入气体 实验装置的改进 创新
“验证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是旧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安排的一个验证实验。在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的“想一想,议一议”。实际教学中,恢复原来的演示实验,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增加的二氧化碳哪来的?从而引出吸入的气体在肺部、组织细胞处发生的变化。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为本节内容的学习作铺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教材中原实验装置
在旧人教版教材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一)原装置构造:甲乙两锥形瓶装等量澄清石灰水,分别用插有一长、一短两根玻璃管的胶塞塞住。再准备一个Y形管,连接上两根橡皮管。一根橡皮管与乙瓶长玻璃管相连;另一根橡皮管与甲瓶短玻璃管相连。
(二)原装置操作方法:抑住鼻的呼吸,用口对准Y形管吸气、呼气。吸气时,左手捏紧通往乙瓶的橡皮管,右手松开;呼气时,右手捏紧通往甲瓶的橡皮管,左手松开。这样反复交替用手捏不同的橡皮管进行实验,直至其中一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三)原装置的优点:实验现象明显,甲乙两瓶可以进行对比来观察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学生能认识到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四)原装置的不足:
1.实验时需要反复交替用手捏不同的橡皮管,容易捏错,导致将石灰水吸入口中,甚至呛入气管,对身体造成危害,影响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2.通入两瓶澄清石灰水中的气体量不容易保持一致。
3.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是一种由浅到深的动态过程,判断的标准不统一、不精准。
二、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
针对原实验装置的不足,我们可以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与创新。
(一)改进方案1——控制气流的方向
1.实验所需材料:
带胶塞的玻璃瓶2个;橡皮管4根;Y形管1个;单向阀2个;玻璃管4根。
2.装置构造
实验装置的组装方法:
将两个玻璃瓶分别标号为甲、乙,在标签纸的内侧各写一个“上”字,从瓶的对侧可以清楚的看到。甲、乙两瓶中装等量澄清石灰水,分别用插有一长、一短两根玻璃管的胶塞塞住,长玻璃管能插入澄清石灰水中。单向阀阀1的两端各连接一根橡皮管,其中一根橡皮管连接Y形管,另一根橡皮管与甲瓶短玻璃管相连。单向阀阀2的两端也各连接一根橡皮管,其中一根橡皮管连接Y形管,另一根橡皮管与与乙瓶长玻璃管相连。要注意单向阀的气流方向:通过阀1的气流方向是由甲瓶流向Y形管,通过阀2的气流方向是由Y形管流向乙瓶。
3.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原理:吹气时,呼出的气体经过单向阀阀2进入乙瓶澄清石灰水;吸气时,新鲜的空气经过甲瓶澄清石灰水和单向阀阀1吸入人体。
4.操作方法:抑住鼻的呼吸,用口对准Y形管吸气、呼气,直至其中一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看不到“上”字为止。
5.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的优点:
(1)可以控制气流的方向,避免因误操作而吸入澄清石灰水。
(2)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程度的判断有了一个较准确的参照点(以透过石灰水看不到“上”字为准),使实验更精准。
6.改进后实验装置的不足:
通入两瓶澄清石灰水中的气体量不容易保持一致。
(二)改进方案2——控制气流的大小
1.实验所需材料:
带胶塞的锥形瓶2个;橡皮管3根;Y形管1个;细嘴长滴管一根;玻璃管4根。
2.装置构造:
实验装置的组装方法:
将两个锥形瓶分别标号为甲、乙,在标签纸的内侧各写一个“上”字,从瓶的对侧可以清楚的看到。用一支干净的细嘴长滴管,去掉滴管上的胶头,将长滴管的细嘴口插入Y型管通向实验者嘴的一端的橡皮管,其它部分与原装置相同。
3.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原理:长滴管的细嘴口能够有效的控制吸入和呼出的气流的大小。
4.操作方法:抑住鼻的呼吸,用口对准Y形管吸气、呼气,直至其中一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看不到“上”字为止。
5.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的优点:
(1)可以控制气流的大小,避免因误操作而将澄清石灰水吸入口腔。
(2)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程度的判断有了一个较准确的参照点(以透过石灰水看不到“上”字为准),使实验更精准。
6.改进后实验装置的不足:
通入两瓶澄清石灰水中的气体量不容易保持一致。
(三)改进方案3——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1.实验所需材料:
水杯3个;橡皮管3根;502胶;木板一块;铁丝、螺丝钉若干;废笔芯、笔杆若干;塑料弹珠2个;老梅丹瓶2个。
2.装置构造:
实验装置的组装方法:
(1)甲、乙两个水杯,底部相对应的位置分别钻一个孔,用废笔管连通,用胶密封,构成一个连通器。在乙杯上方再连接一个水杯。
(2)将两个老梅丹瓶,分别标号为A和B,在标签的内侧,各写一个“上”字,从瓶的对侧可以清楚的看到。在A、B两个瓶的瓶盖上,分别钻两个孔。A瓶,其中一个孔,上端通过橡皮管接到甲杯,下端连接长塑料管;另外一个孔,直接与空气相连通。B瓶,其中一个孔,通过橡皮管接到乙杯,而另外一个孔,上端与空气相通,下端连接长塑料管。然后,在向甲杯吹气的橡皮管中塞入一个弹珠,构成弹珠阀1,在甲杯与A瓶相连通的橡皮管中也塞入一个弹珠,构成弹珠阀2。要注意,弹珠的大小要合适,使弹珠阀在通常情况下能处于关闭状态。最后,用合适的铁丝、螺丝钉将整个装置固定在木板上。实验时,向甲杯中倒满水,A、B两瓶中各倒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此装置中的弹珠阀阀1可以用一个单向阀替换,更为方便。)
3.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原理:
(1)打开阀1,向甲杯吹气,甲杯的水会通过连通器压入乙杯,使甲杯液面下降,乙杯液面上升,形成一定的液面高度差后松手关闭阀1。
(2)打开阀2,乙杯水流回甲杯,甲杯液面上升,将呼出气体排入A瓶澄清石灰水中,乙杯液面下降,导致等量新鲜空气经过B瓶澄清石灰水进入乙杯。(乙杯水下降的体积等于甲杯水上升的体积。即:乙杯吸入的气体量等于甲杯排出的气体量,保证了通入两瓶澄清石灰水的气体量相等。)
4.操作方法:
(1)向甲水杯中加满水;
(2)打开阀1;向甲装置中吹气;待形成一定的液面高度差后,松手关闭阀1;这时,甲杯和乙杯会形成一定的液面高度差,甲杯液面上方的空间收集了呼出的气体。
(3)向A、B瓶中分别倒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连接到装置上;
(4)打开阀2,让乙杯中的水会流回甲杯。甲杯水位上升,将甲杯中呼出的气体排入A瓶澄清石灰水,乙杯水位下降,等量的新鲜空气经过B瓶澄清石灰水进入乙杯。待其中一瓶透过石灰水看不到“上”字时,立刻松手关闭阀2。
5.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的优点
(1)实验过程中只需要吹气,不需要反复交替的吸气和吹气,能避免因误操作吸入澄清石灰水。
(2)吸入的气体量和呼出的气体量体积相同,更好的遵守了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
(3)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程度的判断有了一个较准确的参照点(以透过石灰水看不到“上”字为准),使实验更精准。
(4)同时向两瓶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 ,实验可以进行同步对照,便于对比观察。
6.改进后实验装置的不足:
本实验虽然还可以对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气体量进行初步的定量(根据甲杯液面的变化),但不够精准。
三、感想和收获
创新之路无止尽。改进后的实验方案1和方案2,虽然都能避免因误操作而吸入石灰水,但很难保证通入两瓶澄清石灰水的气体量一致,不能很好的遵循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方案3既能避免因误操作吸入澄清石灰水,还能保证吸入的气体量和呼出的气体量体积相同,更好的遵守了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但是,在方案3中,对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气体量只能进行初步的定量(根据甲杯液面的变化),还不够精准,怎样才能精准的测出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气体量?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程度的判断也只是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参照点,我们怎样来设置一个更好的、能快速判断的参照点?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和实践。
创新是进步的动力和源泉。我们应该多鼓励学生在课后大胆的尝试、大胆的创新,充分的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和各种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做到: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在创新和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有效的培养他们综合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七年纪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
【2】孔春生,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详解,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3】陈水章,初中理化生必备实验掌中宝,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物理教学中“目标疑惑症”的成因与对策
- 下一篇:论机器人与信息技术教育的融合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