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创新 点亮梦想
【活动简介】
- 活动背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兴旺,最直接的推动力就是创新。我们在创新活动中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才可能提出解决的方案。当你们尝试着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创新就开始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处处都有新问题、新线索、新机遇和新的发现,处处都能获取创新的信息和知识。
- 活动目的:
聚焦引领青少年掌握科技创新方法,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对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观察与体验,动手实践,提出创新建议,养成创新习惯。结合目前通信技术、新能源使用日新月异的变化,进行科学调查、科学体验活动,使青少年感受到创新就在我们身边。
三、 活动内容和过程:
(一)、科学知识普及。
第一阶段,教师根据学校活动和课程安排,帮助学生学习了解创新的概念、创新的方法等科学知识,以在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于日常生活为例,使学生感受到创新就在身边。
1、三言两语话创新
由科技辅导员向全校学生发起“科技伴我成长”的倡议书。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家的故事会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予热情,并鼓励学生搜集课外相关资料,开阔学生眼界。
每班出了一期的科普黑板报。大力进行科普宣传,营造一种人人学科学、爱科学,处处讲科学、用科学的浓郁氛围。
2、创新就在我身边
介绍历年学校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优秀作品。
选择优秀作品做成展板展示;
获奖同学谈自己的发明小故事。
了解身边的新技术和新能源。
(二)学习探究体验。
第二阶段,学生通过鸡蛋撞地球、我有一个金点子等学习活动,动手实践、积极探究,进一步掌握科技创新的方法与过程,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积极思考、勇于实践的创新习惯,提出建设美好家园的创新建议。
1、鸡蛋撞地球(模拟飞船返回舱的着陆)
A、说一说“鸡蛋撞地球”活动与飞船返回舱着陆之间的联系,科研人员在设计返回舱时要考虑哪些因素?相关的科学原理有哪些?
(可以从空气阻力、装置定向性和缓冲等角度考虑。)
B、议一议,商定合理的竞赛规则。鸡蛋撞地球是一项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活动,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展示、检验自己的创新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好习惯。学生根据竞赛提示,讨论鸡蛋撞地球的竞赛规则。
C、做一做:制作护蛋装置。学生利用塑料袋、吸管、牙签、胶水、剪刀、细绳等容易获取的任何工具来设计护蛋装置。设计时要考虑:护蛋装置需要具备哪些功能才能有效保护鸡蛋,使其从高空落下后不会摔碎?
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动手制作护蛋装置。
D、练一练:检验装置的护蛋效果及稳定性。通过实验检验装置的护蛋效果及稳定性,想一想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实验不断改进自己的装置。
E、赛一赛:看谁的鸡蛋最完好。选择学校适宜比赛的场地,进行竞赛。在竞赛时要注意安全。
2、我有一个金点子
回顾第一阶段学习到的创新方法,结合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和学习实践,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为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提出金点子。
A、写一写:你了解的创新方法有哪些?日常生活中你利用过哪些创新方法?
利用场景 |
创新方法 |
|
|
|
|
|
|
B、说一说:与小组成员分享你了解的创新方法,说一说创新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C、想一想:结合学到的创新方法、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实践,针对以下方面发挥奇思妙想,提出你们的金点子。
学习用品的改进;生活用品的改进;智能城市的建设;环保设施的建设。
D、评一评:请小组成员从金点子的创新性、成本、可行性出发,进行相互评议,并提出改进建议。
E、提交金点子。改进创意,提交创意作品。
(三)科学调查活动。
第三阶段,学生根据“创新在我身边”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的要求,完成相应的调查活动。学生根据要求,分别对近3年不同年龄群体手机使用情况、生活中的可再生能源使用情况进行大调查,填好调查表格并进行网络提交。
1、近3年不同年龄群体手机使用情况调查
据有关统计,截至2013年3月底,我国共有11.46亿手机用户,占全国人口的85%。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几乎成为生活必需品的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也不断变换着角色。
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3-5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建议调查对象数量6-10位成年人;小组将调查数据进行初步的统计,将统计结果填在各题的选项后面。
- 生活中的可再生能源使用情况大调查。
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新能源有了了解,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可再生能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看看在你的生活中,可再生能源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想一想,它们还可以应用在哪里?你的想法和建议也许可以为长沙的能源策略提供思路呢!
了解几种常见的可再生能源在我们生活中的使用情况,并在相应的空格里填上符合此选项的人数。
(四)趣味拓展实验。
第四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参加课堂学习与讨论,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竞赛与展示交流活动。
1、动手做光纤
“以光代替电流,用玻璃纤维代替导线”高锟的这一理论曾遭到过不少人的讽刺,认为这无疑是“痴人说梦”。如今,高锟所期待的“像海水一样纯净的玻璃纤维”已经唾手可得了,光纤是电话和互联网等现代通讯网络运行的基石,速度之快让曾经的铜线望尘莫及。没有光纤通讯,就没有信息时代的来临。
实验步骤:将光纤一头对其,全部插入热缩管中。将热缩管放进脸盆,然后倒入开水进行加热。待热缩管收缩至把光纤束包紧,取出并用干毛巾吸去水分。将裁纸刀在火上加热约30秒。加热后,迅速用刀将两端多出的热缩管切掉,连光纤一起切。用砂纸打磨光纤的两端,使之平整光滑。在光线较暗的地方,将光纤的一端放在手机屏幕上慢慢移动,观察另一端。
实验原理:光导纤维是一种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制成的传导光的玻璃丝,由内芯和外套组成。当光线到光导纤维的断面上时,光线就折射进入光导纤维内,经内芯与外套的界面发生多次全反射后,从光导纤维的另一端面射出,这样由多条光纤组成的纤维束就可以传送图像了。
实验现象:尽管光导纤维束是弯曲的,还是可以将手机屏幕上的图案从一端传导到另一端。
引发思考:光为什么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偏折呢?光导纤维作为通讯介质,对光源有什么要求呢?
2、飞去来器
数千年以前,澳大利亚土著人就发明了一种叫“飞去来器”的神奇武器,在狩猎时,猎手向猎物投出后,如果没有击中目标,“飞去来器”会神奇地返回到投出者手中。如今“飞去来器”已经成为一种及集健身、娱乐、趣味性为一体的理想健身器材。
实验步骤:将复印纸沿长边对折3次。打开,沿折痕向同一方向折叠。在结合位置粘贴双面胶。把双面胶的另一面揭下来粘合,一个飞翼就做好了。按同样的方法再做另一个飞翼。测量短边距离,在长边上也量出相同的距离,然后连线,沿线剪下。四个边按同样的方法连线,线与线之间平行。将两个制作好的飞翼按90度夹角交叉,在中心点用双面胶粘合。用食指和中指夹住飞去来器向右前方抛出。
实验现象:很多人曾见过表演者将飞去来器飞出去以后绕观众的头顶盘旋一圈,在一片惊呼声中又飞回表演者的手中并获得满堂喝彩,其实只要多加练习你也可以做得到。
实验原理:“飞去来器”的构造虽然很简单,而它的飞行原理却涉及物体的惯性运动、牛顿运动定律、流体力学、刚体的回转运动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引发思考:飞去来器飞行的路线是什么?我们的古人是怎样利用飞去来器的呢?
四、 活动成果
本次实践活动历时半年多时间,全校共有10个班级,400多名学生、800多名家长积极参加了本次系列活动,活动的每一阶段都紧承上一阶段的实践成果,有序、有效地开展活动。活动共收到学生问卷调查800多份,完成网络调查400多份,学生设计、体会600多份。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科技知识,提升了同学们的科技创新意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2、学生在创新制作的同时不仅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也收获了更多的智慧、情感,快乐而茁壮地成长起来。一系列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帮助学生养成了问题研究、交流互助的行为习惯,形成了积极、勇敢、合作、进取的品质。
3、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孩子们的实践活动,也教育和感染了周围的人,影响周围的人。同学们的一些好的建议如可再生能源还能应用于哪里等已经提交长沙市市长信箱,这也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
各阶段活动成果附件表(每部分内容均为节选):
序号 |
阶段 |
内容 |
备注 |
附件一 |
第一阶段 |
科普宣传资料 |
|
附件二 |
第二阶段 |
鸡蛋撞地球设计 我有一个金点子设计 |
|
附件三 |
第二阶段 |
鸡蛋撞地球照片 |
|
附件四 |
第二阶段 |
学生金点子案例 |
|
附件五 |
第三阶段 |
近3年不同年龄群体手机使用情况调查 生活中的可再生能源使用情况大调查 |
|
附件六 |
第三阶段 |
网络填报数据资料 |
|
附件七 |
第四阶段 |
动手做光纤活动日记及照片 |
|
附件八 |
第四阶段 |
制作飞去来器日记及照片 |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