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名师创新成长天地>> 成长园地>>正文内容

常用发明技法

有人说,搞发明主要是靠灵感。不同的人搞相同的发明也很少用相同的方法。但是,通过对科学技术史上大量发明事例的分析和对发明家思维过程的研究,揭示出发明创造过程也有其内在规律和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就叫做发明创造技法。
 发明创造技法不是研究发明的成果,而是研究发明的成果是怎样发明出来的。例如,它不是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是研究“相对论”是怎样从爱因斯坦的大脑中推想出来;它不是研究爱迪生发明的电灯,而是研究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思想方法。
         1941年,奥斯本倡导的“智力互激法”(又名“头脑风暴法”),是世界上首次总结的发明创造技法。自从这种技法诞生以来,世界各国又相继总结出了创造技法300多种。
         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能力。”同学们初入发明之门,学习和掌握一些常用的发明创造技法,就好比握有一串创造发明的金钥匙,有助于我们早日打开神秘的科学大门,使自己的小发明活动快出成果,多出成果,人人成为小发明家。
       下面向同学们介绍10种常用的发明创造技法,依次是:缺点列举法、迎合需要法、自由联想法、“加一加”法、“减一减”法、“变一变”法、逆向思考法、合理组合法、类比移植法和智力互激法。
         一、缺点列举法
       (一)基本概念
 缺点列举法就是通过发现事物的缺点和不足,并将其——列举出来,而后找出改进的重点,提出新的设计方案。这种发明方法就叫做缺点列举法。
       (二)发明实例——充气雨衣
       雨衣穿在身上,底边总要往腿上贴,雨水顺着雨衣淋湿裤腿和鞋袜。大概因为这个,人们喜欢用雨伞而不爱穿雨衣。可是打着伞,搬运或携带东西又不便。
         我想了个主意:在雨衣的底边装一个可以充气的塑料管,穿的时候吹足气,雨衣下半截就像雨伞一样撑开了,见图2-1-1。雨衣不会贴在腿上,裤腿也不会淋湿了。不用的时候把气放掉,可以折叠存放。
         (三)运用技巧
         怎样发现和研究物品缺点呢?
         第一、要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留意日常事物的不足,随时留意周围人们对某种物品的反映,并把这些所见所闻所思及时地记录下来。
         第二、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到工厂、商店等处作产品、商品调查(主要是自己易于理解的日用品)。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大量的新产品信息,还可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及时发现某些商品的不足,从而找到最新的发明课题。
         第三,经常同自己的几个小伙伴一起,召开“信息火花会”,对所发现问题进行评议,交换各自对所发现问题的看法,以便抓住发明创新的重点,确定主攻目标。
 能不能应用好缺点列举法,关键在于不断克服安于现状,凑合着用的惰性心理,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你就能发现有无数发明课题就在自己身边。
         二、迎合需要法
       (一)基本概念
       需要是发明之母,依据社会的需求和人们的希望去搞发明,这就是迎合需要发明法。
       在仔细观察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从生产、生活、学习的需要出发,根据人们的某种希望,下功夫进行探索、研究,就会创造出成功的发明产品来。人们外出旅行,希望携带轻巧方便,于是多种旅行用品应运而生:带轮子的旅行包、折叠剪刀、折叠草帽、迷你旅行洗漱用具盒……真是应有尽有。现代生活和工作讲求快节奏、高效率,于是就推出了方便面、快餐店、邮政特快专递等等。此外,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新品种,如空调扇、洗碗机、节能灯、防盗报警装置等,都是基于社会的某种需求才脱颖而出。因此,学习掌握迎合需求法是寻找发明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发明实例——母子雨衣
         下雨天骑车带小孩,需要一种特别的雨衣,让小孩的头能露出来,既呼吸到新鲜空气,又能看到外面景物,小孩才更感安全、舒服。为了适应人们的这种需要,生产厂家对雨衣进行创新设计,即在一般雨衣的前襟开一个口,安上帽沿,见图2-2-21,“母子雨衣”就制成了。也有人称之为“袋鼠式”雨衣。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一时间,这种符合人们生活和心理需要的“袋鼠式”雨衣成了市场的畅销货。
         (三)运用技巧
 学习应用迎合需要法,可以一个人进行,也可以几个人有组织地探索调查研究。我国12亿人口,有9亿农民,农民的生产、生活有哪些需要?有6亿妇女,4亿儿童,他们又各有什么需要和希望?还要再作深入调查,例如残疾人的需要,又可分为盲人、聋哑人、手脚残疾等。再作具体调查,人们的需求还可分为吃、穿、住、行、用等每个环节有什么需要。同学们在选择调查对象和确定发明目标时,宜小不宜大。还要注意选择那些一般人不易想到的问题作课题,这样就更能保证发明项目的新颖性、独特性,成功的机会就更大些。
         另外,调查社会需要,还要善于探索各种潜在的需要,即当前尚不明朗,但不久可能变成很大需求的那些东西。发明也要搞预测分析,发明者可以从各种预测情报资料中寻求灵感、构思方案。据有关情报报道,我国将出现新的需求“热点”——智力投资热、电脑网络热、节能节水热、厨具革命热、休闲旅游热等等。针对些“热点”进行思考,提早发掘潜在需求,确立最新课题,无疑是有益的。
 
          三、自由联想法
         (一)基本概念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学习工作中看到、听到、感受到某种现象A,随时把它同你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B联系起来,想像把A的一部分结构、一种原理或方法运用于B,从而创造出新的东西来。这种发明创造技法就叫做自由联想法。
        (二)发明实例——听诊器的发明
         对于医生埃拉内克发明听诊器的故事,有一些不同的传说。一种传说是:埃拉内克看见小孩们在玩跷跷板,有一个小孩用石块摩擦跷板的一头,另一个小孩把耳朵贴在跷板的另一头听声音。埃拉内克也好奇地到跷板另一端,把耳朵贴在跷板上,也听到了很清晰的石块摩擦木板的声音。后来,他在给病人看病时联想到这件事,用类似的方法听病人胸腔里的声音,从而发明了听诊器。另一种传说是:埃拉内克在给患者看病的时候,把耳机贴在患考胸部听内脏的声音。后来他感觉这种做法十分不方便,就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玩过的跷跷板传声的游戏,想到用竹笛来听诊,经过试验,效果不错。以后又经过不断地改进,就成为现在医生用的听诊器了。
        (三)运用技巧
         联想是随时随地可能在人们的头脑里产生的,联想可分为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3种。这3种联想之间关系,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城市→农村→播种机→收割机    对比    相关        相似
          如果我们能够熟练地掌握这几种联想技巧,并把它用于发明过程,就会引出许多新的设想。例如:
 相似联想:自动开伞→自动扩缩衣架;电饭煲→电水壶;电热毯→电热衣;节能灯→节能扇。
 相关联想:儿童→儿童自行车、儿童毛巾、儿童牙膏。教师→无尘粉笔、电动黑板、教师多公能用包、教师手表……
 对比联想:女用化妆品→男用化妆品;冷空调→热空调;链条传动→无链传动……
 广泛自由的联想,可以使我们接收到更多信息的启发,激发灵感,加速发明的进程。要做到善于联想,就要努力使自己具有更广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并要善于突破传统思想和习惯势力的束缚。
         四、“加一加”法
         (一)基本概念
         加一加包括增加和扩大两种意思。有的物品,如果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一些,或增加一个部分,或增加一种性能,则可能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因而创造出一种很有意义的新发明。人们把这种发明技术叫“加一加”法或“加一加”原理。
         (二)发明实例——原子弹引爆原理
        原子弹是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引爆后它能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发生猛烈爆炸。因此,原子弹的制造和存放安全是个大问题。科学家们发现,原子弹的爆炸原料纯铀—235有种特殊的性质:当铀块体积不够大时,链式反应不能发生,它是不会爆炸的。只有当其体积超过了它的“临界体积”,才能发生链式反应,并引起爆炸。因此,制造原子弹时,先要把铀块分成两小部分并隔开储藏在两端,见图2-4-2。需要使用时,先点燃引爆装置(普通炸药),引爆装置小爆炸产生的压力使两部分铀块加在一起,超过了临界体积,则立即发生铀的链式反应,发生原子爆炸。这种引爆技术及装置可谓是“加一加”原理的绝妙范例。
        (三)运用技巧
         应用“加一加”原理搞发明,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
 “考虑将尺寸加大”:例如设计大幅的彩照挂历、大容量牙膏、加宽加粗的自行车轮胎……这类服务及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多,适应了人们现代生活的消费需要。又如客运大巴、轮船、飞机制造得越来越大,其作用不仅是可以多载乘客,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饮食、卫生、娱乐等设施,其功能已超出了交通工具的单一作用,使其变得跟在家里一样的方便舒服。
       “添加一种原料”:例如在普通钢铁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铬和镍,由此发生了不会生锈的合金钢——不锈钢;用二氧化碳加压溶于水中,就制成了可 以消暑解渴的汽水;在牙膏中添加叶绿素、氟化物,这种牙膏不仅可以洁齿,还可固齿、护齿甚至治病提神;餐馆中各式各样的名菜佳肴,使用的原材料都是一样的,仅仅是添加配料的技巧不同,做出的味道竟是千差万别。
 “增加强度”有时也会成为问题的关键。有一家袜子制造厂,采用特别加厚强化袜子的脚跟部分及脚践尖部分的生产工艺,因而获得好评,使其销售额直线上升。
        “增加频率”,也会有特别的应用效果。例如:从前医师们对胃溃疡病症伤透了脑筋,后来,有人总结出“少量多餐”的治病方案,疗效显著,得到医生和病人的认同。又如,要在水泥墙上钉钉子,采用轻敲快敲的办法钉得最牢,这也是“增加频率”而产生的意料之外的效果。
        另外,还有“延长时间”、“增加特性”、“添加声光效果”(为了消除机械的噪声,在工厂内播放音乐,也可以增加愉悦气氛,调剂工作人员的身心)等等。
        应用“加一加”发明法,好懂易学,但也并不是那么轻松简单。“加什么”、“加多少”、“怎么加”,从最初的思考到实际的制造,在原理上、技术上需要深入的探索和创新,要使新的物品比原有物品具有实质性的改进和明显优点,这才是“加一加”的真正含义。
        五、“减一减”法
       (一)基本概念
        “减一减”法与“加一加”法的思路相反:想方设使产品简化一些、缩小一些。把原有东西缩小、简化后,其功能用途并没有减少,甚至还产生了新的优点和用途。这种发明技法叫做“减一减”发明法。
        (二)发明实例——火车轮子的改进
         今天,铁路上行驶的火车最早是由英国人司蒂文森发明的。在他之前虽然也有火车,但车轮都是带齿的圆齿轮,铁轨也是带齿的直轨。当时学者们认为:机车必须用齿轮啮合着齿轨行驶。如果不安上齿轨,机车就会在轨道上打滑和脱轨。但这种机车行驶的速度太慢了。
 司蒂文森总想设法使机车跑得快一点。他想了许多方案,试验都不成功。一天,他大胆设想:如果把轮子和铁轨上的齿去掉,会不会使车速加大呢?一定会打滑脱轨吗?试验的结果,奇迹出现了,机车不但没有打滑和脱轨,而且速度也提高了。他把这项发明申报了专利,成了火车的发明人之一。
 “减一减”的核心是简化和省略。
         (三)运用技巧
         运用减一减技法进行发明创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打开思路。
         1、删减。
         删除或减少物品的某个部分后,使用效果并不改变。例如:算盘的使用大约有上千年了。算盘的结构历来是每行下面5粒子,上面2粒子,直到近年有人推出只须下面4粒,上面1粒的新结构,人们才发现,这样简化后其实更好用。不少人都对此感叹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我就没想到呢!删除某些不必要的部分,有的人也发现了但没下功夫去做。又例如我们平时吃的豆荚,做菜前都要把筋撕去,否则吃起来筋是难以下咽的。这豆荚筋是多余的部分,能不能生产出没有筋的豆荚呢?我们没有想,或者不敢想,认为不可能。但是农业发明家想到了,而且大胆地做了,现在市场上已出现了完美的没有筋的豌豆荚。
         2、省略
 省略物品的某种成分,有时也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例如无跟袜的发明。不仅简化了生产工艺,节约了成本,还因为这种袜子上下左右轮换着穿,使磨员变得更均匀,因而其使用寿命比原来的袜子更长。
        3、减轻。
         减轻物品的重量,在很多场合是非常必要的。制造飞机的材料,应该是越轻越好,于是发明出铝合金,拍电影用的“房屋”等道具,应选用轻质泡沫块材料制作;现在真正的摩天楼、砌隔墙使用的多是空心砖,不仅减轻了大楼地基的承重,而且空心砖的保温效果比实心砖更优越。
        4、缩小。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东西可以做得越来越小巧,这样更加方便携带和使用,也更能节省材料和节约能源。微缩化的产品真是比比皆是:微形收音机、微型电视、掌上电脑、微型电风扇、微型打气筒、微型水果(如西红柿),以至微型狗、微型猪、微型机器人……只要你想到什么,现代科技就可能创造什么。
        5、压缩。
        采用加压或折叠等办法,使物体形状由大变小,使用时亦可自然变大恢复原状。例如,把煤气加压变为液化气、液体体积比气体体积缩小了几百倍,给运输和贮存带来极大方便。书本印刷装订时也要加压;纺织品加压包装,一条毛巾可压缩成一支粉笔那么大;几米长的钢尺可卷成火柴盒大小;还有折叠伞、拉杆电线、伸缩手杖,等等。这些物品都采用压缩、折叠的办法改变物体大小,方便了使用,受到人们欢迎。
         6、浓缩。
         运用物理或化学反应原理让物品变小、变精,使其功效更好,使用起来更迅速、更方便。例如:压缩饼干、浓缩果汁、浓缩鱼肝油丸、糖精、味精、醋精等。浓缩产品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地快节奏的节伐,此类产品成为市场上的热门货。
        上面几种思想,将为我们更好的掌握“减一减”发明技法,提供有益的提示。
          六、“变一变”法
         (一)基本概念
          改变现有事物的形状、材料、结构、位置、颜色、气味等等,可能使其产生新的特性,成为一种更科学更优秀的物品,这就是“变一变”发明法。
         (二)发明实例——工字形铁轨
 铁路的钢轨(横截面)改为工字形,这是人类交通方面的一项重大改革。经过科学的测试和实践证明,工字形钢轨和安全实心的方形钢轨相比,其抗弯曲的承受能力基本相等。而设计成工字形后为人类节省的钢材岂止多少亿吨!
         (三)运用技巧
           “变一变”法的发明思路比“加一加”法、“减一减”法思考起来路子更广泛、更富有多样性,产生的效果也可能更优异。
         例如形状的变化,就可以有圆变方、方变圆;直的变成弯的;条形变成卷曲;实心变成空心;颗粒变成粉末……
 有人设想把自行车的链轮由现有圆形改变成椭圆形。用这种椭圆形链轮驱动,骑车者会感到更轻松一些,特别是有在一点坡度的路而更是如此。经过技术测试,这种形状的链轮有助于增加推力,机械效率可提高百分之十左右。目前,对这种新式链轮的研究还在排行中。
         铁锹的把柄历来是直直的,澳大利亚发明了一种弯柄的铁链,使用时不需过分弯腰了,而且比直柄更省力些。
         电灯泡里的灯丝由早先的线条状改变为螺旋卷曲形状,电流的热能能更集中,因而电灯高度更高,也就更加省电。
         食盐由颗粒状加工成粉末状,做菜添盐就更准确,溶化更快更均匀。粉末状药品服用时又苦又易撒,改为粒状或胶丸式,吞咽容易,且方便保存。
         又如将颜色、气味、味道、透明度等变一变,也有很多成功的发明。福州十九中小发明组的同学针对现有胶水无色透明,使用起来看不清是否涂到位的问题,研制出一种变色胶水,这种胶水使用前是红色的,涂沫在纸上几秒钟后会变为无色。这们既能清楚地看出胶水涂沫的位置,又不影响被涂物的洁白。真是奇妙的变化,有趣的发明。
         过去瓜子的味道很单一,现在市场上的瓜子百味俱全:五香瓜子、奶油瓜子、薄荷瓜子、辣味瓜子、怪味瓜子……满足人们不同的口味爱好。
 收音机、钱包、钢笔、电冰箱等物品,很多改为透明的外壳,使人一目了然、方便、有趣。而且让人透视其内部结构及运转过程,更能激发青少年学科学的兴趣。
         物品结构位置、顺序的变化,也能形成新的性能和优点。电烤箱就是电炉丝的位置从下面改装到了侧面或上面,而很好地解决了烤物滴油在电炉丝上,产生冒烟和焦味的难题。江河中的拖船,过去都是拖轮在前,货船在后,如果前后顺序变一变,改为在后面推着走,可提高速度,减少能量损失。
       此外,还可从温度、强度、导电性、导热性、材料、环境等角度去思考,尝试变一变会怎样,都可能使原有事物产生重要的转化,创造出一种优秀的新产品。
       七、逆向思考法
       (一)基本概念
       人事物的相反方向提出问题,展开思路,创造研制出新产品、新技术,这种发明方法叫做逆向思考法。
       人们在进行数学运算时,都是从低位算起,而史丰收却反其道而行之,从高位算起,不列算式,不用任何计算工作,一次报出答数,创造出速度计算法。
       过去的圆珠笔漏油。开始,人们循着一般的思路去想问题,在笔珠的耐磨生上冥思苦想,但不见成效。后来,日本的中田藤三采用了逆向思考法,掉转思路,设计出笔珠磨损到快漏油时,笔油也刚好用完的新方案,解决了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发明创造活动中,逆向思考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捕捉发明课题,寻求更新的技术方案。
       (二)发明实例
       用水桶打井水时,要摆动桶绳使桶倒过来装水,有时候摆动半天桶也不倒,真急人。
         江苏省常州市常春小学沈文华想了一个办法,在提水桶的桶底开一个比鸡蛋大些的洞,洞口盖了一块较厚的胶皮,胶皮的一边用钉子固定,见图2-7-4。这们,提水桶放到井里,水从洞口涌进桶内。桶里水满了,向上一提,水的压力把胶皮压了下去,盖住洞口,就好比在桶底装了阀门一样。
 这种水桶专作提水用,省时又省力。
         (三)运用技法
         在运用逆向思考法时,一般可以从原理逆向(如电生磁→磁生电)、性能逆向(如冷风扇→热风扇)、方位逆向(如提水桶从桶口进水→桶底进水)、操作顺序逆向(如顺数记时法→倒数记时法)以及事物在结构、形态等多种角度去反向思考、尝试研制,都可能给我们带来令人鼓舞的优秀发明。
         “相反相成”是我国的一句古语,也是我们发明创造领域一条很有成效的规则和方法。
           八、合理组合法
         (一)基本概念
           合理组合法(简称组合法),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产品或技术方法进行适当的结合,形形新的产品或技术。这种新产品技术不是简单的1+1,而是有机的综合创新,要达到扩大用途、增加功能、增加效益的目的,即1+1>2的好处。
           (二)发明实例——双排订书机
 双排订书机由两个完全相同的订书机组合在一起,如图2-8-3所示。使用时,按下一次就订了两个钉,符合平时装订文件一般都是订两个钉子的特点,而且这种装订的两钉之间距离是一定的,比单个订书机订的得更整齐。另外,两机的间距可以调节,适应所订文件长短的变化。这样双排订书不仅在装订速度上实现了1+1>2,而且装订得整齐划一,美观大方。双排订书机是组合法成功运用的优秀作品。
         (三)运用技巧
         组合法的运用方式多样,基本类型有以下4种。
         第一种是主体附加,是在原有的技术思想中补充新的内容,在原有的物质产品上增加新的附件。例如,在自行车上安装车灯、车铃;电视机荧光屏前加滤光器(削减有害射线);奶瓶附加温度计;肥皂盒底附加凸起齿状当头梳等。
         第二种是同物组合,就是将相同事物进行组合。如双色铅笔、双头螺丝刀、双尖乡花针、冷热两用热水,远近两用眼镜等。
         第三种是异类组合,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领域的技术或不同功能的产品进行有机组合。例如,发光鞋,收音机等、泡泡糖(食品与玩具组合)音乐示警标枪等。
         第四种是重组组合,就是将某产品先分解,然后再以新的意图重新组合。比如将家具、电器、玩具等产品进持拆散,研究零部件之间关系,琢磨更合理的组合,重组为新产品。例如:飞机的螺旋桨通常设计在机首,进行重组后螺旋桨放在机尾;电烤箱原先电炉丝是装在下面的,重组后装在四周;家中的家具摆放,不断地变化、重组可创造出更新的环境气氛等等。
         利用组合法进行发明,是一种简便易行,收效较快的发明捷径。比如,可以采用游戏竞赛的方式来想象各种各样的组合。写出几种物质的名称,然后将它们逐一连接、排列出来。
         例如:给出灯罩、扬声器、茶杯、发光物质、音乐器件,结果有:发光灯罩、发光扬声器、发光茶杯、音乐灯罩、音乐茶杯等。
 照上面发明游戏的例子,你可以随便选择几个名词。在白纸上排列出来,然后将它们随意联系,看看能否做出什么新奇的发明(可以说多半都是新奇的发明)。在一些国家,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创造性,常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拿出一本包罗万象的产品目录册,闭上眼睛随便翻出两页,不管这两页上写的是什么东西,让学生想办法将这两页上的物品结合到一块,看看能否做出什么好发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我们不妨试一试。
         九、类比移植法
         (一)基本概念
         根据两个事物之间在某些方面(如外形、结构、性质)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的性能、结构、外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并加以移植运用。这种发明创造的方法叫类比移植法。
         (二)发明实例——实用安全锯子
         日本有位长井先生很喜欢动脑筋。一天中午,他拿着一把大锯准备去修地板,走到走廊的拐弯处时,忽然跑出来一个小女孩,他来不及躲避,竟锯伤了那个女孩的手臂(出了意外事故)。长井先生很过意不去,他想:拿着裸露锯齿的锯子在走廊上走实在太不安全了。类似这样的事可能发生过很多次吧?难道就不能造一把不会伤害人的锯子吗?(敏锐地抓住不便、确定发明课题。)从那时起,他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这个问题(长期探索)。
 有一天,他一边削铅笔,一边下意识地想起那个问题(有准备的头脑),在削好铅笔把刀刃折叠起来的一瞬间,他的脑际竟闪烁出一种灵感:对了,像这种可折叠的刀子一样,不用时把锯子刃折叠起来不就好了吗?(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突然产生了灵感)。
         他马上回家制作了一个折叠式锯柄,见图2-9-2,使用起来和普通的锯子差不多。后来,他申请了专利,建起了工厂,开始批量生产安全锯子。
         (三)运用技巧
         根据不同情况,类比移植法可以分为原理移植、结构移植、方法移植、系统移植等基本类型。
         (1)原理移植:将某事物的基本原理向另一事物转移运用。例如,在修补沥青路面时,我们看到工人用火将沥青烤软,再添加材料修补,这种办法既费用又费时,能不能做得又快又简单又干净呢?我们现在很多地方都用上了微波炉,知道微波炉可以把食品从里到外同时加热,数十秒钟就可以把东西烤热。有人想把这种原理运用在筑路上,发明出微波修路机,加热沥青路面,修补又快又干净,效果奇佳。
         (2)结构移植:将某种产品的结构全部或局部移植到另一产品上,使后者在用途性能上体现出新的意义。例如有人将胃窥镜这种医疗器械用在树木病虫害的探查上,把胃窥镜伸入树洞中观察,取得很好的效果,这就是结构整体的移植运用。
         (3)方法移植:某领域、行业或某类产品的加工工艺方法,常常是解决别的领域、行业或别类产品制造难题的潜在方法。例如制作面包和馒头,利用发泡剂使用产生无数气泡,从而变得膨松起来,制成的馒头就松软可口。有一家食品厂把这种发泡的方法运用到冰琪淋的制作中,向冰淇淋中吹入微小气泡,使冰琪淋变得体积膨大、松软异常。
         (4)系统移植:人们首先发明成功了电热毯,接着又把这种装置用到衣裤上去,于是接连发明出电热衣、电热裤、电热袜、电热鞋、电热手套,许许多多,不计其数。开发一种技术,可打出一片天下,这种靠一种新技术,创造出系列新产品的方法,就属于系统移植。表2-9-6是几组一目了然的系统移植实例。
         十、智力互激法
         (一)基本概念
         美国青年学者奥斯本首先创立并使用的智力互激法,也叫集体思考法,是利用集体思维的互激效应,针对专门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发明创造技法。
         智力互激法的原理上,众人围绕于一个确定的课题或问题,一一提出自己的思考设想。一般说来,某个人提出一个刺激因素,会引起他人的不同思考,于是产生新的不同的设想。而由此得出的每个设想,又成为一个个新的刺激思考的因素。这种良性循环,能推动人们进行更广泛、更深刻、更具体的思考,派生出更多、更好、更实在的设想。
         智力互激法,为人们提供了互相组合和移植不同知识或技术的机会,因为参加者各自具有不同的经历、经验、知识、技艺,思路各不相同,采用的发明创造方法和技巧也各异,但解决的问题地是相同的。这样多方位地、多角度地“扫描”,容易“搜索”到目标。在互激中,往往能引发出平常的思考环境中想不到的好办法和好主意,而且所需时间短、见效快。
       (二)发明实例
         以改革水壶为例。
         课题:改革电水壹。
         记录:
         (1)能否增多。①增加手柄防烫装置;②增加报警哨音响度。
         (2)能否减少。①减轻重量——用有机玻璃制作;②减少烧开的时间——防止热损失。
         (3)能否分解。①壶柄可以取下;②电热体是活动的。
         (4)能否组合。①壶嘴与壹口组合为一;②壶盖与壹身可组合在一起。
         (三)运用技巧
         参加会议人数:以5-10人为宜。会议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每次会议要有明确的目标(课题),到会人员都要围绕议题发表意见。
 与会者还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1)严禁批评。不允许对别人的设想评头品足作为判断性结论,更不许指责、反对或乱加批评,这样会挫伤与会者的积极性,干扰智力互激效应。
         (2)畅所欲言。最大胆地解放思想,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即便是荒唐可笑的主意,也可能蕴藏优秀的发明思想,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3)追求数量。提建议不必要求质量,提出来就是好的,多多益善。这是本发明方法的关键。
         (4)规定发言时间。一般每次不超过10分钟。
         (5)各种设想不分好坏,一律记录下来。
         会后,对所有设想方案提行整理、归纳。如果通过一次会议还没有产生满意的结果,则可以利用这次会议的提案为起点,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讨论,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创造性设想。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