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步”提升创新力
每个人都能创新吗?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每个人创新的方法不同,创新的程度也不相同。比如大学时献给恋人的民间小调和贝多芬交响乐就有着天壤之别。
通常,渴望平等的民主意识使人们将伟大的创造与表达自我的个人行为混为一谈,并缺乏对创造性的有意义的鉴赏,同时也就不会利用这些创意来进行逐步提升自身潜力的锻炼。
其实创新思维方法按掌握的难易程度,由最易到最难可分为五档,如果要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可循序渐进地按照步骤一步步进行。
模仿:最基本的创新
模仿是最基本的创新方法。如古苏格兰的乌鸦和猩猩都有一种本领,只要观察别的生物,它们就能创造相仿的工具。再比如,一对母子站在一起,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二人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便是基因的传承。
有种模仿创新形式常被大家忽视,那就是从某领域或学科学到一种方法或见解,然后将它用于另一领域。比如美国第二大医院梅奥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希望改善病人的就诊体验,于是他向丽思卡尔顿酒店取经,因为这家酒店一向以优质的客户服务闻名。
史蒂夫·乔布斯将这种跨领域改造并产生新创意的能力视为创新的关键:“创新就是将事物联系在一起。你问有创造力的人是怎样激发创意灵感的,他们会不好意思,因为他们其实并不是在创造,只是自然而然地看到了一些东西。似乎对他们来说,观察就会产生灵感,因为他们能联系到从前的经历,进而合成新事物。”
双联想:头脑风暴激发灵感
双联想一词由小说家阿瑟·库斯勒首创。库斯勒在自己的名著《创造的艺术》里用该词来描述人类有意识的思想如何运转,将直觉想法与理性思维联系在一起,产生了灵光闪现的所谓“尤里卡”时刻。禅宗将这种行为称为“顿悟”。当人们将自己熟悉的创意与不熟悉的创意结合时会形成一种新奇的综合体,如此便出现了双联想创新,而这种创新通常会采取一些更偏于冥想的方式。还有另一种方式来刺激这种创新的诞生,那就是用许多随性的想法密集“轰炸”大脑,以此搜寻捕捉灵感。人们通常将这类活动称为头脑风暴。如在1994年,鉴于拍摄《玩具总动员》几乎让皮克斯动画工作室面临解散的经历,四位原属工作室的导演组织了一次聚会,就自己希望制作怎样的电影发起了头脑风暴。在此次非正式会议之后,叫好又叫座的电影《虫虫特工队》、《怪兽电力公司》、《海底总动员》和《机器人总动员》诞生了。要知道,在这些富有创意并充满哲理的精彩影片问世之前,四人中的核心人物约翰·拉塞特甚至没有编过一个完整的故事。就这样,一群好莱坞的局外人在一个下午共同交流了创意,改变了整个动画产业的面貌。
双联想创新建立在以下基础上。
首先,拥有大量未经雕琢的创意比仅有少数“好”创意更具生产力,因为前者的创意类型更多样,解决方法的选择范围更广。
其次,由于我们常常将“对”的创意用“错”了地方,因此我们必须四处尝试这些创意,看它们用在何处最适合。
再次,我们在需求上往往没有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不断地被刺激,不断产生新的需求,继而产生创新所需的能量,并积极地汲取这些能量,唤醒创新灵感。
类推:颠覆惯性思维
从泡在浴缸里的阿基米德到乘电梯考虑相对论的爱因斯坦,但凡伟大的创新者都会用类推解决复杂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人们运用类推方式,将自已熟悉领域的信息转移到陌生领域。例如詹姆斯·戴森从旋风中获得灵感,以类推的方式发明了具有双气旋系统的新型气旋式吸尘器,这被看作是自1908年第一台真空吸尘器发明以来的首次重大科技突破,彻底解决了旧式真空吸尘器气孔容易堵塞的问题。
类推可用于颠覆惯性思维,以便为新创意开路。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事物类推、创造未知事物。艺术家们将这一过程称为“变熟为生”。法国小说家阿尔贝·加缪就常以家蝇的角度讲述自己的故事。假设你已经完成了企业的战略开发过程,不妨换个角度,不要站在股东或客户的角度,而是从你孩子的角度考虑这一开发过程到底会产生什么效果。
叙事:创造独特故事
听到一个好笑的笑话,想把它与自己的朋友分享。结果讲着讲着,自己就憋不住开始笑,或是讲完笑话,朋友们还没明白哪里好笑。这就表明,你不太会讲故事。这也表明,要连贯一致、言之有物地讲述一个故事,同时又要吸引听众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记叙文是按顺序组织的一个故事,这种文体其实就是讲述故事的方式。为了形成不同的版本或创造新的综合体,可以把故事解构,然后重新组织合成。比如上世纪70年代,许多美国人要等到上大学才能第一次品尝到Dos Equis牌啤酒。因此这种啤酒给人一种略带青涩的男孩气的印象。后来一则“全球最有趣男士”的广告改变了这个品牌的故事。广告的主人公是007特工詹姆斯·邦德和美国文学家海明威的合体,广告以时间顺序回放了.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